值此電子化時代,利用網站獲取資訊,已經是現代人經常從事的行為,圖書館網站更是提供多元資訊、資源服務的管道,如何讓使用者能方便、有效率地從圖書館網站中取用所需之資訊,使圖書館網站收藏的資訊發揮應有價值,是網站設計者必須深思的問題。而一個網站中,標籤系統是網站與使用者溝通的重要橋樑,標籤設計之良窳,將會影響使用者是否能有效且準確的獲得資訊。因此本研究嘗試結合層面分類的概念,藉由使用者討論提供所認知的標籤名稱建議,以層面特性分析標籤詞彙的語意關係,並建立其與原網站標籤間之對照,協助使用者對網站標籤的認識,以促進使用者於卡片分類實驗之進行,進而建構更符合使用者認知的圖書館網站架構。本研究分五個階段進行:(一)透過網站內容分析,篩選適當之研究標籤項目;(二)進行使用者標籤討論與網站標籤歸納命名;(三)針對使用者所提出之標籤名稱意見,參考層面分類原則建構標籤詞彙語意關係與原網站標籤間之對照;(四)進行前述所產生不同類型網站標籤之卡片分類實驗; (五)就不同網站架構進行尋獲度測試。研究結果顯示,結合層面分類概念所附註詞彙關聯對照之標籤,可以加深使用者對圖書館網站標籤的理解,同時也能提升使用者進行卡片分類時的信心,將卡片分類至受試者認為最合適的位置;並且經由使用者進行卡片分類後所建立的網站架構,其網站尋獲度確實優於原圖書館標籤或使用者直接替換過之標籤所建立的網站架構。
壹、 緒論
大學圖書館網站是圖書館與使用者溝通的重要管道,可視為圖書館24小時的服務窗口,更是圖書館虛擬的代言人,相當於是圖書館的大門、標誌、資源示意圖、館藏、服務和館員(McGills & Toms, 2001)。圖書館網站唯有貼近使用者需求,提供方便好用的介面,創造良好的使用經驗,才能成為使用者查詢資訊的重要管道(杜佳、朱慶華,2004)。理想的大學圖書館網站應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快速、直覺地找到所需的資訊或是完成任務,因此網站資訊組織、網站導覽、網站標籤等資訊架構的組成,遂成為網站成功的關鍵。
資訊架構研究經常被利用於網站的改進設計,網站的資訊架構會影響使用者是否能有效率地獲取所需的資訊(Morville & Rosenfeld, 2006),其中標籤系統是網站與使用者溝通的重要橋樑,因此網站標籤設計之良窳,將會影響使用者是否能有效且精準地獲得資訊(Kalbach, 2007)。使用者對於網站所提供之內容或服務的理解,可能與網站設計者所給的網站標籤名稱認知有所不同,這也會影響使用者對於此網站尋獲資訊的效益。因此,網站設計過程中,必須加入使用者的思維和建議,才能打造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網站標籤。如何讓使用者與網站標籤之間的落差縮減,提升網站的尋獲度,應是網站設計者必須思考改進的。
Kansas州立大學三位學者的研究曾指出大部分文獻都是假設使用者在上網瀏覽時會對網站建構空間心智模式(spatial mental model),亦即使用者會透過自己的理解與認知來組織網站架構與其內容,但使用者並非是以網站設計者的想法來記憶網站的,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者讓參與者上網站搜尋後,請其畫出網站的組織圖,結果發現參與者所畫的網站組織大多與原網站迥異,參與者傾向將類似的資訊群組織在一起,而不會去回憶真實網站的內容。此外,研究者亦觀察到很多公司網站都是以CEO的想法來組織網站資訊,並非是以顧客怎麼想而組織網站資訊,以這種方式設計的網站會發生問題是必然的,畢竟最會在公司網站找資訊的只有CEO一人,但最常或最需要到網站找資訊的應該是顧客才對。因此研究者認為網站設計者需要把焦點放在使用者會如何組織網站呈現的資訊,因為每個人對大量資訊要如何組織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網站設計者必須將網站資訊以使用者所想的組織方法來呈現(Farris, Jones & Elgin, 2002)。
網站的標籤系統是傳達視覺訊息的工具或方式,透過簡單易懂的圖文傳達有關網站內容、位置的資訊,經由標籤系統的指引讓使用者便於遊走於網站間找到所需資訊或完成任務,網站標籤內容實關係到所傳達資訊的完整性和確實性,也是影響可讀性的重要因素(張雨青,2006)。多數研究都提及網站標籤對尋獲度有其重要之影響,而本研究中所討論的網站標籤(website labels)又可稱為標籤系統(labelling systems),是指網站架構下代表每一網頁內容的標籤名稱。目前所知圖書館之網站標籤大多由館員所建構,試想若由使用者所建構之網站標籤,其內容是否會與圖書館員有所不同?或者由館員所建構之標籤名稱如果納入使用者觀點後是否可以加深使用者對網站標籤的理解?由館員、使用者、或是館員建構納入使用者意見的網站標籤其尋獲度是否有差異?以上皆為本研究所欲探索的問題。
網站標籤是網站內容經過資訊組織後給予的代表名稱,網站資訊組織之進行就如同對網站內容分類一般。圖書資訊學領域常見的分類結構有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法(如:杜威十進分類法DDC)、社會性標記(social tagging)、層面分類(faceted classification)、詮釋資料(metadata)、索引典(thesaurus)等;其中社會性標記是為大眾分類方法,網路上的使用者皆可產出、且其分類結構因個人不同情境可能有著易變動之差異,屬於較鬆散之分類方法,如作為網頁分類的依據恐怕無法得到多數使用者的認同;至於圖書分類法、詮釋資料、索引典等向來有其嚴謹的分類結構與步驟,屬於需領域專家知識層級之分類方法,若作為網頁內容分類的依據恐無法因應一般使用者認知分類差異之需求;因此相較之下,具備使用者親近性、彈性多元特質、易於呈現複雜主題的層面分類較適於作為網頁分類的依據(Gnoli & Mei, 2006;Vickery, 2008)。根據Denton(2003)的研究發現在網路資源盛行後,將層面分類應用於網頁設計的研究或討論與日俱增;Adkisson(2005)同樣也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商業網頁在資訊呈現上採用層面分類的概念;Patel(2002)則認為彈性、即時、動態的呈現方式是層面分類應用在網路資源組織的重點;此若將層面分類應用於資訊檢索中,透過其彈性、多元、能自由組合排列層面順序的特性,將會提供使用者多元思考的可能性(張慧銖,2011)。
Hawley(2008)指出,網站設計者和使用性研究者時常會透過卡片分類法(Card Sorting)來幫助設計網站架構;而Morville and Rosenfeld(2006)也認為,卡片分類法對於瞭解使用者行為有相當大的幫助,亦是強大的資訊架構研究工具之一。基於上述,本研究嘗試結合層面分類的概念,藉由使用者討論提供所認知的標籤名稱建議,以層面特性分析標籤詞彙的語意關係,並建立其與原網站標籤間之對照,協助一般使用者對網站標籤的認識以進行卡片分類法,依此建構更符合使用者認知之網站架構。為了驗證研究中應用層面分類概念所新產出納入使用者觀點的網站標籤是否能提升使用者對網站內容之瞭解,本研究最後以任務導向方式,測試比較不同網站架構之尋獲度差異。
貳、 文獻探討
一、 網站標籤
Morville and Rosenfeld(2006)將資訊架構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組織系統、標籤系統、導覽系統及搜尋系統。其中標籤系統(labelling systems)是本研究要深入探討的議題。標籤是一個字或一個短句,可以為一個主題或動作提供有效的簡化意義(Motive, 2004)。我們使用標籤來代表網站上的各種資訊,其目標是有效地溝通訊息,提供使用者準確的連結途徑而不需佔用太多的網頁空間。過去網站標籤詞彙的選用,不外乎是由網站設計者或是該領域專家所決定,因此在未考量使用者認知的情況下,所設計之網站標籤往往與使用者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存在,甚至不了解其中的意義(洪範文,2009)。一個成功的網站標籤,要考量使用者的現況、語意理解力(Contextual Understanding)與其所學之主題領域和心智模式(Motive, 2004),以便讓使用者知道他們是在能找到所需資訊的正確路徑上。Toub(2000)認為標籤的內容物件名稱或圖示,應具有可預測性與有效性,網站設計者必須決定使用何種標籤才可切合使用者的想法。Morville and Rosenfled(2006)指出,最好的標籤設計參考來源是網站的使用者;又Spencer(2009)認為卡片分類法是ㄧ種瞭解使用者的工具,是幫助瞭解使用者心目中的概念以及使用者通常如何去描述與分類。因此,運用卡片分類法洞悉使用者對網站架構與內容的理解,可間接獲取使用者對網站標籤的建議。
二、 層面分類
許多研究都將Ranganathan的冒號分類法視為層面分類的始祖。廣義而言,無論任何系統其文獻若用文字或標記來描述並組合其要素,所使用的技術就是層面分類(Broughton, 2001);如從狹義來說,層面分類是將主題概念分解成數個簡單、個別的概念,再依照它們所屬的面向或範疇分別編列成表,且於標引時使用各種標記組合來表達一個複雜的主題概念(林雯瑤,2006)。若要建立層面分類的架構,必須先進行層面分析。層面分析是列舉出形成主題基本分類概念的特性後再進行聚合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代表基本概念的單元詞彙由下而上匯集成群的過程(張慧銖,2011)。
層面分類的主要技術是利用「分析─組合」的概念,採用由下往上「砌牆建屋」的方式,將主要的基本術語列舉出來,由使用者自由拼湊組合。利用層面分類來組織資訊時,其分析的角度可以符合個別的需求且更多元。因此,層面分析不一定要形成分類表才能運作,其分析的實體也不一定是文獻,它可以只是一個分析組合的過程,而且這些過程可以適用於需要分類的事物,只要是一組具互斥性且互無遺漏特質的類別,這些類別都各由獨立的詞彙或標記來代表,將這些詞彙組合起來可以完整地描述特定實體,而使用者可以藉由層面分類的結果檢索、瀏覽或找到其所需要的資訊(林雯瑤,2006)。
在探討層面分類應用於資訊檢索的相關文獻中,大多是討論層面瀏覽(Faceted Browsing)與層面導覽(Faceted Navigation)兩部分。層面瀏覽是將層面分類的架構展示在網頁主框架,展示相關檢索結果,並以較具組織性的層面分群方式顯示給使用者瀏覽。層面導覽則是位於網頁上方或是左側的訊息導覽列,同樣也是使用層面的方式展示呈現在使用者面前(張慧銖,2011)。在Yee, Swearingen, Li and Hearst(2003)的研究中指出,結合層面導覽與層面瀏覽功能的檢索介面,因其彈性化的檢索過程與親和性的操作介面更受到使用者的青睞,同時對使用者而言,運用層面分類概念的檢索系統在使用者滿意度方面相較於使用關鍵字搜尋的檢索系統高出很多。正如Adkisson(2005)所述,層面分類可以讓使用者從更多角度找到所需的資訊,因此層面分類適合應用於資訊的儲存與檢索,尤其是WWW網頁資源的組織與檢索方面(Ellis & Vasconcelos, 1999)。
許多文獻指出越來越多的網站資訊呈現採用層面分類的概念,層面分類的實際操作始於分析、終於組合,從Ranganathan的冒號分類法1962年提出的PMEST(Personality, Matter, Energy, Space, Time)五個面向,1960年代CRG(Classification Research Group)成員B. C. Vickery整理的施行步驟,以及 1998年Spiteri 針對圖書館系統與資訊檢索設計提出的層面分析簡化模型(Spiteri’s simplified model for facet analysis),到2003年Denton極力推廣運用層面分類於網站設計提出之七個步驟(Domain collection, Entity listing, Facet creation, Facet arrangement, Citation order, Classification, Revision, testing, and maintenance)。綜合以上各家的方法原則,林雯瑤(2006)對於層面分類應用於現代資源提出了六個實際操作步驟,包括確立分析實體並選擇分析樣本、分析實體主題概念、選擇主題詞彙、根據主題詞彙發展與組織層面、透過詞彙或標記組合順序、最後需要測試修訂與維護。不同於傳統簡單之階層架構,層面分類能提供使用者多面向找尋主題(subject)的架構,傳統簡單之階層式架構分類,是由上而下依據某些特徵往下分支衍生特定(specific)主題,而層面分類則是由下往上,依據使用者認知將類似主題(焦點focus或值value)聚集(稱之為焦點群foci),數個聚集之焦點群再逐步往上形成較一般化(general)以組合成一層面(facet),此概念非常適用於網站資訊組織與其標籤之建立。本研究即依據上述層面分類概念及參考實際操作步驟,選擇大學圖書館網站標籤作為實體樣本,將同樣屬性類別的網站標籤聚合在一起,透過網站標籤控制詞彙(包括同義字、異義字、關係詞等)的建立,將代表同一類別主題概念的單元詞彙匯集成群,並透過一般使用者可以理解的概念用詞呈現,最後依序組合成為網站架構內容提供使用者瀏覽查詢。
基於上述,網站標籤是由一個字或一個短句所組成,網站之層面結構與標籤詞彙關聯彼此間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若藉由使用者提供的標籤意見,以層面分析詞彙控制的概念建立其與原有網站標籤之對照,幫助使用者更容易了解網站標籤的含義,對使用者在進行網站標籤的卡片分類,以及後續尋獲度實驗,是否能有更具效益的協助?此為本研究最主要嘗試探討之議題。
三、 卡片分類法
當網路時代興起,網站設計逐漸受到重視時,「分類」概念也開始運用在資訊架構的設計中,透過讓使用者進行分類的動作,可以幫助設計者深入了解使用者的心智模式,啟發使用者心中對於網站之網站標籤分類、排序、命名及網頁內容之想法(Morville & Rosenfeld, 2006);除此之外,也能對網頁選單的組織和結構做設計前的測試(Dickstein & Mills, 2000)。卡片分類法是使用卡片作為物件讓使用者進行分類的一種實驗方法,Spencer(2007)指出,卡片分類法是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來增進系統尋獲度的設計方法,可以視為一種了解目標使用者的工具,卡片分類法亦可幫助了解使用者對於分類或標籤上的意見,確定使用者的傾向。
卡片分類法實施的方式是讓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卡片項目的分類,實施步驟為:首先將網站中的網站標籤內容項目列出;其次請受試者將這些標籤項目分類,有時亦需要將同類卡片項目聚合後建構其大類名稱;最後是收集實驗結果並分析。
卡片分類法的優點,在於它是利用一種十分單純且容易了解的卡片來執行,不僅製作成本便宜,也是一種讓使用者參與的分類過程。Fincher and Tenenberg(2005)也提出卡片分類法的其他優點,認為它是一種簡單的管理尺度,簡化了研究中研究者與受試者間的訪談過程。而且在進行分類這項任務時,對研究主題不會造成特別的認知負擔,例如時間壓力或記憶力的限制,因此適合所有的專業知識範圍。即使受試者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卡片分類法仍然可以比較各個受試者的想法而不受語言上的限制。Upchurc, Rugg and Kitchenham(2001)指出,相較於傳統的訪談或問卷調查方法,卡片分類法可以進一步地促使半隱性知識(Semi-Tacit Knowledge)的取得。
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使用不同類型之卡片分類。多數文獻將之分為開放式卡片分類法(Open Card Sorting)及封閉式卡片分類法(Closed Card Sorting)兩種類型(Maurer & Warfel, 2004; Morville & Rosenfeld, 2006; Spencer, 2009)。開放式卡片分類法研究者不會事先設定類別,而是由受試者依據項目的相似度或對受試者有意義的方式,從最底層的網站標籤做分類,由下往上建立網頁架構,並依其邏輯進行分類項目標籤之建構,建構方式為基於受試者所聚集的卡片項目內容而定,可避免以研究者為中心的主觀意識(Fincher & Tenenberg, 2005),通常適合於最初架構設計之階段,有助於建立網站中一般性的網頁標題、確認網頁內容標籤是否適當、聚焦於有問題的區域及各項目之間的親和度。封閉式卡片分類法則是由研究者事先設定好類別,再由受試者經過仔細思考不同類別的意義,將適當的網站標籤置於預設的類別中,完全依照研究者所規劃的架構分類與整理,可以藉此觀察使用者如何對網頁內容進行分類、對於既有的資訊架構提出問題、識別模糊的網站標籤及內容,或對各階層進行測試(Boulton, 2004)。
卡片分類法的實施可分為實體平台與虛擬平台兩種。實體平台即是運用實體的卡片在書桌上進行,其優點在於可促進受試者彼此間的溝通;虛擬平台則是利用電腦軟體,如USort、EZsort、Websort等,雖然受限於螢幕大小,但可以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Martin & Kidwell, 2001)。在卡片數量的選擇上,Spencer and Warfel(2004)認為少於30張卡片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分類,多於100張卡片則會讓受試者對於分類感到疲倦,因此30~100張卡片數量是較理想的。Kaufman(2006)認為卡片分類法一般使用20~50張卡片,但若時間許可或內容複雜度較高時,甚至可使用到200張的數量。研究者可依據研究問題、研究目的與實施方式來調整使用的卡片數量。而在選擇受試者的人數方面,Spencer and Warfel(2004)認為7~10位受試者是適當的,但如果受試者是以團體為單位做測試,則3人為一組,要採用5組當作受試組(共15位受試者)會得到較佳的效果。
此外,卡片分類法蒐集到的資料,依照研究需求或計畫範圍 (特別是受試者的數量:受試者人數多者較適用量化分析;質化分析的受試者則不能太多,以避免處理之複雜度)可以採用不同的分析方式,而產生適當、合理且有幫助的分析結果(Ahlstrom & Allendoerfer, 2004)。至於分析方式可分為質化與量化分析兩種:質化分析進行時,是依賴研究者個人對於受試者的行為言論加以解釋和判斷,雖然可以提供豐富的見解,但相對的也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進行分析(Fincher & Tenenberg, 2005)。Ahlstrom and Allendoerfer(2004)認為質化分析的優點,在於它是一個直接執行的分析分式,不需要精密的分析工具,且不受限於小樣本,而產生的分析結果也容易呈現給不了解多元解釋統計的人。其次是量化分析,研究者必須設法經由統計分析工具自動化或半自動化分析過後,解釋研究結果的資料集合(Fincher & Tenenberg, 2005)。雖然量化分析無法獲得質化的覺察評論資料,但它是一種客觀的統計分析方式(Martin & Kidwell, 2001)。
四、 網站架構之評估
Toub(2000)認為使用者研究是系統設計時的重要部分,在資訊架構設計上,使用者研究可以幫助:定義出對使用者有用的資訊、瞭解使用者如何處理資訊、瞭解使用者使用及組織資訊的心智模式、瞭解使用者如何描述內容或概念等在網站設計的每一個階段。一般而言,在進行網站資訊架構的使用者研究分析上,可從使用性與尋獲度進行調查。Morville(2005)提出尋獲度的概念,他認為尋獲度在網路環境中較使用性更為重要,因為對於使用者而言,如果無法找到網站或資訊,使用性對他們而言,就不是值得關心的問題了。依照Morville對尋獲度的定義,可將其分為網站外部與網站內部兩個面向:網站外部尋獲度,是指使用者可否易於透過網際網路連結至該網站,即使用者透過搜尋引擎查找資訊時,網站在網頁搜尋排名的位置,排名越前面表示被點選的機率越高,即網站尋獲度越高;網站內部尋獲度,是指使用者在某一網站中,能找到所需資訊的容易程度,或是網站協助使用者發掘資訊的能力。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nstitute(2008)提出資訊架構的目的即是在增加網站的使用性與尋獲度;謝建成、丁依玲與陳慧倫(2011)也指出,透過了解使用者組織架構的方式,進而規畫一個有效的資訊架構,可以幫助提高網站內部尋獲度。
本研究所指的尋獲度是指網站內部的尋獲度。Paul(2008)的研究中,選擇7位網站使用者作為內部尋獲度評量的受試者,以問卷調查法給予受試者10個問題,讓受試者回答10個問題所指的網頁內容分類名稱是否合適可予評斷,其尋獲度評量的目的在於了解使用者心理的分類與網站架構的分類是否一致。謝建成等人(2011)亦使用問卷調查法評估網站架構的尋獲度,邀請15位受試者對研究所得的三個架構進行尋獲度評量,問卷內容為請受試者判斷8個網站標籤分別在不同網站架構中之位置合適程度,問卷採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Likert scale),合適程度越高表示尋獲度越高。Paul(2008)其研究的問卷調查法評量方式以是或否的極端方式作為評斷;而謝建成等人(2011)其問卷調查法是透過李克特度量表設計的封閉式問題,評量網站內容架構上的設計是否適當,評量過程較具有彈性,可以更清楚傳達受試者所認為的適合程度,了解受試者的整體意見與看法。
參、 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 研究個案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個案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網站(以下簡稱台師大圖書館網站),僅對中文版本之網站標籤做研究,版本日期為2010年12月。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藉由使用者認知建議之網站標籤,以層面特性分析標籤詞彙的語意關係,並建立其與原網站標籤間之對照,以協助並增進使用者對於網站標籤的理解,進而建構尋獲度較佳之圖書館網站,因此研究對象以本個案網站的使用者為主。大學圖書館網站使用者族群眾多,但主要仍以在校學生為大宗,故本研究將受試者身份限定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在校學生。因本研究沒有探討不同學科背景之影響,因此對受試者科系並無限定,透過網路徵詢圖書館網站使用者擔任受試者。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的進行可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
(一) 網站內容分析
Fuccella and Pizzolato(1998)指出若以卡片分類法進行網站研究,研究者可透過徹底分析網站來定義項目。藉由網站內容分析可知台師大圖書館網站以文字標籤為主,但由於網站頁面眾多,若每一個網頁皆給予一張卡片,會產生過多的卡片數量,造成分類實驗上進行的困難。因此,本研究除了藉由內容分析,了解網站既有資源選擇標籤外,尚參考丁依玲(2007)的篩選規則,刪除不需要的網站項目,並將挑選出的標籤作為卡片項目之名稱。篩選規則如下:
(1) 因實驗的目的在於將網頁內容重新分類,故將大類(Category)的標籤刪除,只留網站架構下最基本代表每一網頁內容的標籤名稱。
(2) 因台師大圖書館網站之階層分類至多分為三層,大部分第三層之分類已無包含主要標籤內容,如:「國內外聯合目錄」再細分「國外」與「國內」,此情形之卡片項目只選擇到網站架構第二層。
(3) 重複出現的項目刪除其中一項,如:「服務時間」與「開放時間」為同一網頁內容,刪除其中一項。
(4) 部分含有「其他」或「相關」名稱之項目刪除,如:「其他網路資源」、「相關連結」。
(5) 較無疑義之子項目刪除,如:「服務規章」、「常問問題」之下層資料。
(6) 不同網站標籤名稱指向相同網頁內容者列入同張卡片,如「教師計畫用書長期借閱服務」與「長期借閱服務」。
(7) 讀者需登入才能使用的服務刪除,如:「個人資料修改」、「我的書架」。
(8) 連結進入獨立子網站者,其子網站之項目不列入項目選單中,例如:「EdD Online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本校博碩士論文查詢系統」。
(9) 已無更新內容或只提供下載檔案之項目刪除,如「活動報名」、「館員天地」及「各式表單申請」。
經(1)及(2)項規則挑選出之標籤共有86項,再經由其他規則篩選後,網站標籤項目減為67項,故本研究使用之原圖書館網站標籤之卡片數量為67張,如表1所示,以下稱之為A標籤組。